:::

教育學系李同學/107-2日本體驗計畫心得

  • 前言
本校教育學系洪教授於2018年五月到七月期間受邀至日本國立大阪大學,在這期間,洪教授會跟我們分享她在日本看到當地研究生,每天如何做研究,甚至師生會每週固定meeting以及積極研究的狀況。讓我不禁好奇她們是如何進行學術的討論,希望藉由這次的計畫,有機會實際與當地學生互相學習與交流。在參訪中,除認識中日文化的差異外,岡部教授在該校教育學與教育哲學方面有相當多的研究,這是很好的機會去體驗國際合作、強化專業知識與技能,並促進國外與本校學術國際化。
  • 行前準備
藉由編寫海外體驗計畫書,與計畫主持人洪教授、冠勳學姊(同行成員)一起討論交流行程,洪教授更與日間學部的岡部教授討論此次的交流行程,包括:與當地學生聚餐(簡單自我介紹、說自己的研究想法)、論文分享(因日本學生會每週定期跟老師meeting,所以老師給予我們機會可以參與他們的研究討論,不過這次分享對象是我跟冠勳學姊,而當地碩班生、博班生再針對我們研究進行提問,岡部教授、洪教授也會適時的提出一些想法)、阪大學生也會針對自己的研究進行分享等。
為了做好週五的論文分享,平常時間我們主要以線上討論為主,到了日本就立刻去阪大與洪教授會合,並利用週三、週四的時間做細部討論與修正,期望可以在十五分鐘內將自己的論文陳述清楚,包括:研究目的、研究方法、文獻探討、對這研究的期望等。
  • 交流成果摘要與活動紀錄
這次的交流讓我大開眼界,也深深敬佩他們的學習精神,以下列點說明:
(一)阪大學生的研究態度與精神:
洪老師讓我們參與她與阪大碩班生的討論,我發現他們對於外文的文章,會很認真的去研讀每個字,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「ghost」的定義,洪老師在文章指的是「鬼—在我國是指透明的靈魂」,但因日本文化不同,所以他們對鬼的定義是「monster—有實質的身體、不是透明的」。過去自己在做文章閱讀、翻譯時,很少針對細部字句去做研討,所以也無法察覺到文化的差異,更無法深入探究文中所要表達的意涵,我認?他們的研究精神是我要好好學習的部分。
接著是研究的態度,有位學生為了研究日本社會的階級意識,而研讀弗雷勒寫的書「受壓迫者教育學」,還特地去學習外文以利自己可以更加了解文中的含義,過去曾聽洪教授談到,日本很多研究者他們為了自己的研究,主動去學習其他語言,由此可見,他們對文字解讀的準確度有很高的要求,也會仔細去探討每個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文化、思想層面。

(二)研究主題的多元、獨特:
在與阪大學生討論其研究主題,發現他們主題都很獨特、也很有趣,包括:日本社會從過去江戶時代一直影響至今的階層意識形態、以攝影角度探討舞蹈的詮釋、酸性暴力對社會的影響、痲瘋病對社會教育的探討,以及用海德格理論來探討死亡。可能因為他們的研究主題多元,加上大家每週都會meeting,即便他們不熟的主題,她們也會知道怎麼去問問題,並問出核心的概念。
問問題的方式、找到重點的能力這都是我需要多多學習的地方,因為過去我會覺得那是別人的文章,我不了解所以提出的問題也是沒什麼參考價值,但經過這次經驗,雖然他們不是我,但她們卻能針對我忽略到的地方提出許多想法,透過這次的交流,我帶了很多作業回來,期待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,有更多的發現,未來還有機會跟他們分享。

(三)師生的關係緊密,促進彼此間的合作:
從教授與學生的互動中,可以感受到他們關係緊密,對彼此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了解,我覺得這部分很棒,其實在聆聽他人的研究過程中,可以發現他人的盲點,自己在寫的時候也會注意容易忽略到的地方。我國的師生論文討論比較偏向老師個別指導,所以較少有機會聆聽到他人建構論文的過程與架構,所以對於研究比較封閉,我想若能多聽到他人的想法或研究,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看問題的層次,也可以幫助個人有機會聆聽到不同學習背景成員的意見。
  • 體驗活動及文化交流
(一)飲食習慣:
參加阪大師生為我們舉辦的歡迎會,我們會發現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差距,他們習慣一群人一起點很多餐點,共同分享食物,而他們搭配的飲品大多是燒酒、抹茶為主,其中一個習慣令我覺得很特別,那就是他們不自己倒酒,而是請身邊的同事、同學幫忙斟酒,而我查到的資料說明,若同桌者在卻自己倒酒,則有「同桌者不識相,只能自己倒酒」的意思,這樣會使同桌者感到難堪,所以盡量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。

(二)對當地文化的推廣與重視:
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參觀「京都市學校歷史博物館」,在館中各處可以看到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習單,每張學習單的特色是先簡單介紹,之後再針對細節去做詢問,我覺得這是很棒的教育方式,不管是家長帶小孩,或是學校老師帶學生參觀,都可以運用現場的資源,陪伴小孩學習。若我國有這樣的學校博物館,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國國小教育的發展歷程,以及每個階段的特色,更可以提供師資生有實體的資源,去做深究!
在日本的每個展覽或是神社,都有一處是販賣其文創商品,他們能根據自己的文化特色來設計出一系列的甜點與產品,我覺得若我國能多多運用這點,相信也能創造更多商機,如:寺廟的神明除了可以做成Q版人物外,我們還可以多發展其他商品,如:文具、吊飾、平安符、甜點等。 我覺得日本在文化的推廣,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很棒的參考國,我們可以多多發現自己的優勢並加以推廣!
  • 研習成效自評與成果心得
一、準備好自己的能力,積極與當地的人互動。
能力部分,包含自己的研究、語言能力,這次的參訪,除了論文的presentation、回應問題外,我較少主動跟阪大學生互動,主要是個人英語能力不足,所以較不敢開口!但這是難得的機會,若能跟他們多些談話,會發現很多值得學習的部分。以老師、冠勳學姊為例,她們可以適時的與當地師生互動,多詢問他們的研究內容,或是對阪大或當地生活的疑惑等,雖然我都是聽比較多,但也收穫滿滿,期望未來自己可以督促自己,主動跟他們互動。

二、時時保持謙虛的心,思考能否將不一樣的點子帶回臺灣。
聽到當地學生一起討論、分享自己的研究,讓我覺得很特別,因為過去我們都是聚在一起,各自跟老師討論自己的研究,但若能跟大家一起討論,或許可以發現不一樣的點子,如:有一次我跟如玉教授討論研究時,剛好博班學姊也知道相關的研究,就提供我不少的建議。

到大阪大學與洪如玉教授會合,並討論週五要分享的文章內容


就像阪大的學生,對我的研究也提供好多想法,讓我覺得在這樣的氛圍,大家願意認真聆聽自己的研究,會讓人想在每一次的討論都會強
迫自己多些進度,期望可以獲得更多不一樣的想法。也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,也訓練學生對文章提出自己想法或批判,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,他們的研究訓練是很扎實的!


三、觀察國外的建築與教育環境的設計,省思我國的教育、研究環境。
在阪大教室走廊一角,會發現有一個學生休息室,空間還蠻大的,可以有地方讓當地學生休息或是與他人交流,如此一來,可以增進同學間的感情。而教授的研究室對面,會有一個空間讓學生與教授討論的空間,內部設備有烤箱、影印機、咖啡機,以及很多教育相關書籍,再這樣舒適環境,教授與學生可以常常討論,而非每次都要擔心沒地方討論。


四、與當地師生事先聯繫好,可以使整個行程收獲滿滿。
感謝這次的計畫主持人洪教授,與岡部教授和教授的碩博生一起為我們安排這場學術交流的旅程,讓我們在大阪大學的每一刻都能享受到學術的陶冶!期望未來能再次聽到這次學生的研究成果,因為他們的每一個主題都讓人很期待,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,這是我第一次對於他人研究如此深深著迷,因為每個人的研究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部分。
點閱 點閱:79 更新時間 更新時間:2024-04-23 17:42 發布單位 發布單位:國際事務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