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到主要內容
:::

中華青鱂魚

中華青鱂魚 (Oryzias sinensis)


俗名:稻田魚、米鱂、美達卡

台灣魚類資料庫連結:https://fishdb.sinica.edu.tw/chi/species.php?id=380858

青鱂魚 (Oryzias sp.),俗稱稻田魚 (rice fish),屬卵生魚種,主要棲息於靜水或緩流水體表層的小型魚類,一般成群在溝渠、池塘、稻田的水表層游動,因而得名,對於水中溶氧及溫度的變化適應力較強,但對環境及污染變化相當敏感,導致野外族群在現代農耕方法下已幾乎消失。

青鱂魚在生物學分類上屬輻鰭魚綱、頜針目、異鱂科、青鱂魚屬。本地過去多將原生種中華青鱂 (Oryzias sinensis) 鑑定為日本青鱂 (Oryzias latipes) (陳與方,1999;川那等人,2002),但兩種魚的生活習性及地理分佈截然不同,近年來之研究已將台灣境內原生之青鱂魚重新歸類為中華青鱂 Oryzias sinensis

在許多國際上發表的學術研究中,常以青鱂魚作為實驗生物,青鱂魚是除了斑馬魚及鯉魚外,最常被使用於生物實驗的水生魚類。利用青鱂魚作為毒性測試魚種,可代表淡水水域的小型脊椎動物生態位階來進行生物實驗。以青鱂魚作為毒性測試魚種有下列優點: 1. 成熟生長期短且繁殖力強,魚種取得易,實驗室內便可完全培育。2. 胚胎在體外發育,易於進行毒性測試的研究與發育型態觀察。3.青鱂魚魚種維持環境與照護流程皆有完整的文獻可參考,可參考性及實驗再現性高。4.青鱂魚體型小,進行大量毒性測試時,空間需求較小及分析器材經費的需求較少。5. 因體積小,測試時所需水體及毒性物質量較少,可大量減少因測試所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。6. 青鱂魚胚胎孵化時間為10-12 天加上其卵黃的吸收期約3-4 天,除了急毒性觀察外,亦可用於慢毒性試驗,於不同胚胎的發育階段進行觀察 (OECD,1998, 2000, 2013a, 2015)。此外,中華青鱂魚對化學物質的毒性反應與以往常用之試驗魚種 (如斑馬魚、日本青鱂魚、鮭魚) 的毒性結果相似,顯示中華青鱂也可作為模式生物 (model organism)